世纪娱乐

147期秀才快乐8预测奖号:大小走势分析... 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盘前大涨75%... 婚姻稳赚不赔的三个星座,一个聪明,一个有远见,一个有实力... 7月10日股市必读:我爱我家(000560)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216.09万元... 长城2.4T越野炮成都车展亮相,预售价区间为17.98-18.98万元...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世纪娱乐 > 业务范围 > 临终前,人们会看到什么?重症医学杂志揭秘“死亡体验”

临终前,人们会看到什么?重症医学杂志揭秘“死亡体验”

发布日期:2024-06-08 04:50    点击次数:156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经心肺复苏后存活。不少医生收集到关于濒死体验的科学数据。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病学专家郭艺芳发文称,自己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多次遇到猝死患者。有几次心肺复苏成功后,他与患者谈论濒死问题。其中3个病例让其记忆犹新。

这3人从发生猝死到复苏成功,似乎全程没有恐惧感。在呼吸、心跳骤停期间,他们或感觉自己飘浮在半空;或“梦见”自己穿梭于一片漂亮的花草丛中;或者是,参加了一场家族聚会,遇到很多已故的亲朋好友。

触动郭艺芳写下这段经历的,是美国学者Sam Parnia的一段话:“这些(猝死经心肺复苏)患者并非‘濒临死亡’,他们实际上已经死了,然后死而复生。”

郭艺芳认为:“既然如此,一个人在‘死而复生’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某些感受的,这就是死亡体验。”

随着急救、重症等医疗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经心肺复苏后存活,可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死亡体验。不少医生收集到科学数据,并随研究公诸于世。

图片

研究“死亡体验”的医生们

今年1月,国际知名重症医学期刊《复苏》曾有一场关于“死亡体验”的讨论。由头就是Sam Parnia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通过濒死状态下的人脑监测和抢救成功者口述,以论证“死亡体验”。“我们试图探讨的话题是,当人死亡时,意识会发生什么,它是死亡还是继续?”

Sam Parnia是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医学部助理教授。英国《卫报》形容他“擅长从死神手里抢人”。一方面,这和其从事肺部疾病、心肺复苏和危重症诊疗等有关。另一方面,他研究“死亡体验”数十年,推动完成了迄今覆盖面最大的一组多中心研究。

《复苏》一文共有英美等国25个医学中心参与。数据涉及2017年5月至2020年3月的567名心脏骤停患者。有些人心脏停搏近1小时。

研究数据源于两方面。第一,研究人员在不干扰心肺复苏的情况下,监测患者的脑供氧和脑电活动等数据。第二,测试患者的有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研究人员给患者戴上耳机,反复播放“香蕉”“梨”“苹果”3种水果名字。

Sam Parnia团队得出一些有趣的发现。首先,约40%的患者会在心肺复苏的某个时刻,出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电波。其次,在心肺复苏存活者中,近40%的人记得死亡过程。其中有1人能清晰地念出抢救时听到的水果名。“也不排除就是蒙对的。”研究写道。

根据研究,“死亡体验”或包括4类:

1.回忆死亡经历。有存活者称:“我好像听到已经过世的祖母叫我回去。”

2.记得心肺复苏过程。“我记得他们把两个电极放在我的胸口,然后我感受到电击。”

3.听到别人说话。“我听到丈夫在叫我,儿子在喊妈妈。”

4.出现梦境一般的场景。“好像有人牵着我的手。很黑,什么都看不到。”

这只是Sam Parnia团队数次探秘“死亡体验”的尝试之一。2008年,团队启动AWARE试验。在为期4年的第一阶段研究中,他们共收集英美和澳大利亚15家医疗中心、共2060名心脏骤停患者数据。

在第一阶段研究中,Sam Parnia团队认为,与死亡经历相关的体验,远比人们所理解或以为的要广泛得多。相当高比例的人或出现生动的“死亡体验”,但脑损伤或使用镇静剂会影响记忆回路,导致遗忘。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复苏》一文是AWARE试验的第二阶段。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发表Sam Parnia署名文章指出,这组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创建一套标准化测量值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捕捉生死交替时的科学证据、辨别真伪。

时间再往前推,全球多支团队都有发现。2001年,《柳叶刀》发表针对344名心脏骤停并成功复苏者的随访研究,发现62人存在“死亡体验”。2021年《美国临终关怀与姑息医学杂志》文章收集164个病例,描述不同的濒死记忆,甚至称这些体验或能“共享”。一名受试者称自己正在买衣服,脑子里忽然浮现出童年的玩伴,想起两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再接着就接到玩伴去世的消息。

不仅仅是幻觉

2011年《纽约科学院年鉴》发布数据称,约900万美国人报告“死亡体验”。

随着证据累积,学者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若“死亡体验”真实存在,那它是怎么产生的?Sam Parnia团队提出一个假设:大脑内某个位置或存在一个“阻拦机制”。

通常情况下,“阻拦机制”能过滤大脑部分元素或信息进入意识体验,从而保证大脑高效运作。而对于那些处于生死边缘的人,这个“阻拦机制”好像失灵了。突然地,全脑活跃起来,所有的信息、想法、记忆一拥而上,由此形成独特的“死亡体验”。

还有一种假设是,“死亡体验”是大脑独有的保护机制。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成员Karl Jansen一直在研究致幻剂氯胺酮。上个世纪90年代,他提出,遇到生命危险,或大脑、脊髓损伤患者处于濒死状态时,大脑可能释放一种天然物质,有类似氯胺酮的作用。2019年一项研究对比了濒死体验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的感受,发现氯胺酮与濒死体验具有最接近的语义相似性。

此外,2022、2023年的一些研究指出另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解释:心跳停止后,大脑没有沉寂。甚至,在濒死状态下,大脑意识活动可能增强。

2022年2月《衰老神经科学前沿》发表加拿大团队发现,记录了一位87岁老人在弥留之际及去世阶段的全部大脑活动。研究团队共获得900秒的脑电波数据,覆盖4个重要事件:癫痫发作,左半球活动受到抑制,两侧半球活动受到抑制,心脏停止跳动。

研究团队分析这些时间节点前后的脑电波变化和频率,发现与大脑高级任务息息相关的α波和γ波,在心脏骤停前后几秒急剧增强。这两种波形的交叉耦合现象往往意味着受试者正在进行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很可能与记忆提取有关。

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记录。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文,称大鼠在心脏骤停后的30秒内,大脑出现比清醒状态下更强的γ波震荡。

到2023年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文,绘制出4个人在死亡时的大脑活动图。其中两人在呼吸机拔管的几秒后,γ波活动爆发,大脑中颞顶枕交界区的活动增加。同时,在大脑意识处理的关键区域,功能性和定向连接也有增加。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神经学系科学家Jimo Borjigin表示:“这或说明垂死过程会激发大脑活动。这可能是大脑内部生存机制的一部分。”

为什么关注“死亡体验”?

“我们关于生死的二元观念既古老又过时。”Sam Parnia表示,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问世,证明死亡不是一种绝对状态,而是一个有可能被逆转的过程。如果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死亡体验”的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的脑科学研究铺平道路,帮助那些植物状态者苏醒。

“这还能引领我们,提高心肺复苏的效用,包括控制、减少复苏导致的脑损伤生物标志物,降低痛苦体验等。”他补充说。根据Sam Parnia提供给媒体的信息,一些初步数据显示,在胸部进行心肺按压并不适合每个人。

2022年,《纽约科学院年鉴》发表关于“死亡体验”研究的多学科共识声明。Sam Parnia是第一作者,重症医学科、神经科、人文学科等1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描绘出“死亡体验”遵循特定流程,需满足以下5步骤:1.意识似乎与身体分离,具有高度的意识以及对死亡的认识;2.感觉自己在前往某个目的地;3.有意义、有目的地回顾此生,批判性分析自己针对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想法;4.身处一个类似于“家”的地方;5.重新活过来。

这份多学科共识声明还统一“濒死体验”“死亡体验”等说法,归纳为一个新名词“死亡回忆经历”(Recalled Experiences of Death),特指研究那些处于危急状态或接近死亡状态时(如心脏骤停、大脑失血缺氧时)发生的经历。

但仍有不少学者对“死亡体验”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假的,或是杜撰的记忆。

“人们似乎被濒死体验永久地改变了。”前述2001年《柳叶刀》文章的第一作者Pim van Lommel曾告诉媒体,“目前,大部分医生、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脑和意识之间关系所持有的唯物观点过于局限,以至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现象。以物质为基础的科学主要是从一种仅以物理观察数据为基础的现实开始的,但我们应该知道,除了外在的、所谓客观的认识和观察之外,还有主观的、不能观察到的,也不能证明的方面,如思想、感情、灵感和直觉。”



Powered by 世纪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